清风徐徐百花开,草木含笑迎客来。无论你从哪个方向走进夏县,明暗交错、深浅相宜、远近互衬的绿色都会映入你的眼帘。这一抹绿色构成了美丽夏县的厚重底色,体现着右玉精神在夏县的生动实践。
新中国成立以后,在与恶劣自然条件进行的不懈抗争中,夏县人民传承右玉精神,穷则思变、艰苦创业、崇尚实干、尊重科学、前赴后继、无私奉献,开展了以“坚持不懈、久久为功、绿色发展、造福万代”为内容的夏县绿化实践。
一、从“四旁绿化”到“绿色夏县”的渐进发展,折射出夏县绿化“坚持不懈”的战略定力和顽强毅力
夏县历史上山清水秀、林木繁茂。由于历次战争、人口增长以及毁林开荒,全县森林覆盖率到解放时仅存6%左右,前山地区几乎不见树木,生态失衡,水土流失,自然灾害频发。
解放后,夏县政通人和,百废待兴。在全面发展经济的同时,县委把植树造林确定为一项战略性重点工作,首先在郭道村进行四旁(宅旁、村旁、路旁、水旁)绿化试点并取得成功。1953年县委采取“利用郭道一个点、带动全县一大片”的方式,带领广大干部和群众发扬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精神,在全县范围全方面开展群众性的“四旁绿化”工作。1958年被国务院授予“全国四旁绿化先进县”。晋南地委为此立碑褒奖:“山山青且秀,处处绿荫浓。今朝称先进,万代颂奇功。”荣誉面前,夏县没有停止绿化的脚步。1961年县委又作出“由四旁绿化发展到全境绿化”的决策,带领全县人民凭着“没有条件,创造条件也要搞绿化”的韧劲,克服困难,艰苦奋斗,持续努力,奋力实现了全境绿化目标。为攻克荒山造林这块硬骨头,1973年,县委排除“左”的干扰,提出了“巩固平川,进军山区,把绿化红旗插上新的制高点”的重大决策,以“咬定青山不放松,一把铁锹绿荒山”的勇气,持续开展荒山造林大会战。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的形势要求,县委坚持“绿起来,活起来,富起来”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,把建设生态经济园林县,确定为绿化工作新的宏伟目标。经过全县上下同心努力,1987年夏县被命名为“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”。进入二十一世纪后,县委坚持“绿色就是经济,生态就是效益”的绿化理念,强力推进“小康林业”新的发展的策略,使夏县林业和生态建设实现了新的跨越。2006、2007、2009年分别被评为“全国绿化模范县”“全国绿色小康县”“中国绿色名县”。跨入新时代,为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,县委带领全县人民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理念,大力实施建设“绿满夏县”发展的策略,拉开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决战,夏县又荣获“中国天然氧吧”“生态旅游度假示范区”等称号。
七十多年来,为了推进造林绿化战略的实施,县委、县政府适时地制定了“社栽社有、队栽队有、谁栽谁有”“拍卖荒山荒坡,明晰产权归属,扶持造林绿化”“开展工程造林、民营造林,鼓励集体、个人齐上阵”等一系列政策,充分调动了群众的植树积极性。1985年涧底河村民张宝玉承包荒山两千亩,“两个窝头一根葱,一铣一锹一捆苗”,十五年挖坑栽树,使荒山披上了绿装。三坡底村地处前山沿,干旱少雨风沙大,水土流失地撂荒,在这里栽活一棵树比养大一个娃还费劲。1991年,村民马王庆率先承包了该村一百亩荒坡,随后全家人开垦荒坡荒地,“上坡一担水,下坡两捆草,老少一起干,栽植花椒苗”,五年后亩均收入超千元。县委、县政府以马王庆在前山沿干旱地区栽植花椒增绿致富为典型,制定扶持政策,优化技术服务,强力打造花椒生产基地,埝掌镇三坡底、北坡、枣庙、探马沟一带发展花椒两万余亩,花椒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。
七十年不懈造林,七十年接力播绿。夏县历届县委、县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,一任接着一任干,一年接着一年栽,一山接着一山绿。绿化方法一直在改进,绿化方向不偏不离。全县干部群众接力“绿色长征”,凭着“坚持不懈”的战略定力和顽强毅力,不断开创夏县绿化工作新的局面。
二、从“书记试验田”到“辞职绿荒山”的示范效应,彰显出夏县绿化“久久为功”的公仆情怀和奉献品格
夏县地处黄河流域,干旱缺雨风沙多,生态脆弱林木少,恶劣环境制约威胁着人民的生存和生产的发展。从上世纪50年代起,县委立足县情,顺应民意,把植树造林、改善环境作为神圣的责任和使命,历届县委、县政府领导始终践行党的根本宗旨,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谋划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将造林绿化、改善生态视为解决群众的生存、温饱、富裕和幸福问题的执政方略,用实际行动,诠释着以人为本、执政为民的工作宗旨,书写着人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。
“前人栽树,后人乘凉”。植树造林,是投入多、见效慢的慢工活,一棵树到成材往往需要几十年时间,是一种出大力而难显近绩、下苦功而不彰名声的德政工程。自50年代初县委书记李光耀蹲点郭道培养出全国四旁绿化先进典型起,夏县的22任县委书记,都始终立足夏县实际,胸怀绿色蓝图,着眼持续发展,接力绿色长征,不贪一时之功,不图一时之名,不为一时政绩,组织带领全县干部群众辛勤耕耘,默默播绿。特别是刘清泉的“书记实验田”、刘之光的“调研铁脚板”、陈天源的“绿化顺口溜”、苏安乐的“县长小工论”以及薛永琦的“时代大手笔”,无不铭刻着他们心系绿色、投身绿化、抓铁有痕、踏石留印的实干足迹,蕴含着他们“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”的崇高理想,彰显着他们功成不必在我、建功必定有我的高尚品格。
七十多年来,夏县的党员干部带领人民群众,不计个人得失,无怨个人荣辱,战天斗地,攻坚克难,满怀绿色富民、生态惠民的情怀,用汗水浇灌绿树,用心血染绿林海。1950年身为县政府财政科会计的康振苏,为了绿化事业,服从党的召唤,毅然舍弃公职和财政工资,回村组织群众植树造林,三年时间带领群众在沙石滩造林1700余亩,培育出11个树木新品种。他年过七旬以后还承包了500亩荒山,栽植了四万余株树木,最后累倒在植树的山上。真可谓是生命不息,绿化不止。原县体委主任段智,为了使家乡的荒山绿起来,毅然辞去体委主任职务回家当起“造林工”,苦干了五年,荒山造林1100亩。疙瘩村支部书记周保珠,是个“工作狂,绿化迷”,全身心扑在园林村绿化的工作中,身患重病不下火线,积劳成疾,躺在了病床上,笔者前去探视慰问,他却说:“这点小病没什么,为实现‘全国绿化百佳村的梦想,很值!”他们是夏县造林人的代表和楷模,是夏县播绿者的缩影和典范,充足表现了全县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艰苦创业、任劳任怨、淡泊名利、无私奉献的高贵品格。
三、从“经济效益”到“三效并举”的演变转化,体现了夏县绿化“绿色发展”的科学路径和历史选择
七十多年来,全县人民在艰辛的探索中,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实践的经验,以科学的理念、务实的态度不断深化对夏县植树造林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,走出了一条切合自身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。
安得广厦千万间,天下百姓俱欢颜。曾几何时,林木的经济价值是植树的最大的目的,二十世纪50年代,夏县四旁绿化中栽植最多的“箭杆杨”,对于千家万户生活穷苦的农民来说,最期待的是“箭杆杨”成材后,盖房时做椽做檩做大梁,改善住宿条件或支援工业建设。正如当时郭道村一带流传的绿化顺口溜:钻天杨,有特长,它有十大优越性;长得快,木纹紧,七八年,能做檩;不横长,直上升,树顶可以扫星星;不胁地,不扫房,周围栽上能顶墙;繁殖快,能插条,一枝能育几株苗;耐盐碱,成活高,绿化四旁实在好;病害少,不生虫,一年四季都健壮;用处多,木质好,做梁做檩做柱脚;巧种植,收益大,合理密植是办法;钻天杨,顶呱呱,种树支持工业化。
二十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,温饱问题和住宿条件得到一定改善的群众,开始追求“钱袋子”鼓起来。县委县政府顺应民意,因势利导,组织干部群众在全县开展生态经济园林县的建设,重点以苹果、梨、柿子、大枣、花椒、板栗等品种为主,全力发展经济林,为农民致富开出了一条宽广的道路。
进入二十一世纪后,逐步富裕起来的人们,慢慢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,开始追求“天然氧吧”式的宜居环境,这既是夏县林业“绿色发展”的科学路径,也是夏县绿化的一种历史选择。
多年来的实践和探索,夏都大地呈现出绿色“三元结构”,即全县分三区——山丘区、平原区、居民区,区域间生态一体;山丘区造三林——水土保持林、风景游憩林、工业原料和经济林,林中生物多样性;平原织三网——道路林网、河渠林网、农田林网,网中果茂粮丰;城乡建三绿——绿带环绕、绿廊相连、绿岛(景点)镶嵌,绿色人居环境。
经过几十年的绿色发展,夏都大地显现出生态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效并举的可喜景象。一是大地增绿。全县四通八达的道路由纵横交错的林带绿廊相连,平川四十余万亩肥沃土地由百亩成方的农田林网相隔,山丘上实施六十余万亩退耕林和天然林工程增绿添彩,所有的村庄按照“五化一园一环”标准,呈现出“大街绿化成景、小巷植树增绿、庭院花木点缀、空地园林添趣、村周园林合围”的效果,全县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的6%发展到如今的38.52%,基本形成了“平原网套园、村庄绿绕园、丘陵树围田、山区多景观”的绿化新格局。二是农民增收。全县发展花椒、板栗、柿子、枣、苹果等名特优经济林12万亩,建设速生丰产林3万亩,新建了骏达、中森等木材经营加工公司50多家,挖建气调式果窖1000眼,年可贮藏鲜果2500万公斤,远销北京、湖南、广东等地,仅此可实现利润1.3亿元;林业产业化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。三是林业升位。植树造林在改善生态环境、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,在县域社会经济发展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林业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行业和产业,更是一项全民性的公益事业;绿色发展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,慢慢的变成了全县36万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。
四、从“绿色接力”到“精神传承”的淬炼升华,突现了夏县绿化“造福万代”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
习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国土绿化的指导方针。县委、县政府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理念,持续开展右玉精神在夏县的实践,在全县牢固树立建设山川秀美新夏都的共识,带领全县人民大作山水文章,打生态牌、兴旅游业、筑文化魂、走富民路,实施“绿满夏县”新战略。持续保持植绿增绿耐力、不断的提高造林护林能力、充分激发国土绿化活力、深入挖掘兴林富民潜力,逐步提升森林覆盖率、城乡绿化水平、生态产业效益。特别是实施白沙河城区段生态蓄水与环境修复工程,以生态蓄水为基础,融文化、绿化、美化、亮化为一体,集“绿色生态文化、青铜雕塑文化、古都根祖文化”于一身,形成了生态建设的新亮点、“绿色之城、文化之城”的新杰作。同时,以泗交太宽河“国字号”自然保护区为引领,高标准开发唐回、架桑河水漂流产业,打造乡风浓郁的林区民宿村庄,开展泗交消夏文化旅游节活动,以森林康养项目提升“康养之城”的品味,为“活力之城”增添了诱人魅力,提升了全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,体现了夏都儿女“绿色发展,造福万代”的初心和宏愿。
“踏遍青山人未老,风景这边独好”。如今,生活在绿色萦绕、青翠清新、鸟语花香、整洁靓丽的大美夏县,你可以泡温泉、品香茗、鉴佳酿、赏瑰宝、度凉夏;你可以沿着蜿蜒飘逸的彩虹路,欣赏美轮美奂的灯光秀,领略秀美的山川风景,感受厚重的人文底蕴,体验绿色夏县“四城”建设的成果。